我國歷來高度重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今年5月31日,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天的少年兒童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接班人和未來主力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我國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如同保護未成年人的“車之兩輪”,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共同發力的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和未成年人分級預防、教育矯治機制。與此同時,我國司法機關積極推動未成年人審判制度和公益訴訟制度發展,努力使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向科學化和專業化方向推進。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強奸、猥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出臺,最高人民檢察院還相繼發布了以未成年人綜合司法保護為主題的第43批指導性案例、大數據賦能未成年人檢察監督典型案例、新興業態治理未成年人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這一系列典型案例直觀展現了司法機關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工作成效。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加上未成年人身心成長出現新特點、新特征,導致未成年人保護也面臨不少新問題、新情況,需要以更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更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更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不斷提升未成年人保護的層次和水平。
強化配套立法,將未成年人保護措施進一步落細落實。立法是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完善的基礎。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了“保護未成年人,應當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搭建了法治體系的主體框架;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將“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作為立法目的之一。但貫徹落實這兩部法律,還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深耕細作、建章立制,協同推進未成年人保護職能、程序、責任的制度化,進一步出臺配套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比如強化未成年人保護社會治理的工作規定、落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實施細則、提升兒童福利的具體舉措等。在地方立法層面,廣西、貴州、上海、新疆等地均已施行未成年人保護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相關條例,但從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和對地方特色的適應性上來看,相關條例還有較大的完善空間,應進一步貫徹落實上位法的基本精神和制度設計,增強其可操作性和明確性,通過立法及時總結和鞏固各地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的有益經驗和做法。
協同綜合施策,盡量從源頭上防范問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離不開家庭、學校、政府、司法機關、社會等多個主體的密切配合,需要在多部門分工負責、各司其職的基礎上統籌規劃、系統設計、整體推進,尤其是要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問題出現。例如,在司法層面,公檢法機關應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一方面嚴厲打擊該領域的各類違法犯罪,對主觀惡性深、犯罪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未成年人犯罪堅決依法懲治,既讓涉罪未成年人感受法治威嚴,也警示教育社會和相關責任主體;另一方面要全面落實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別程序,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進行矯治,對涉罪未成年人既須依法懲戒,更要教育幫扶,從最有利于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統籌落實寬嚴相濟和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以司法溫度充分釋放司法政策效果。同時,未成年人心智還不成熟、人格尚未定型,要堅持早發現、早制止、早懲治,不斷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權益違法犯罪行為的預防制度。
筑牢監督體系,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的要求,應不斷強化政府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的督導督查、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建構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其中,政府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的督導督查發揮著主導作用。未成年人保護法第9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督促和指導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從工作手段來看,各級政府既要對該項工作組織進行全方位的綜合督導,也要根據需要對未成年人保護熱點難點問題和重點工作開展專項督導,對突出問題和重大事件、惡性案件進行跟蹤指導、掛牌督辦、限時整改。從工作方式來看,可以設立專兼職相結合的未成年人權益督查專員,強化信息技術手段應用,科學制定督導計劃,對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的追責問責,不斷增強督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注重點領域,尤其是涉未成年人網絡案件的依法治理。信息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給學習、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虛假、低俗、色情、暴力等信息充斥其間,成為誘發涉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保護法設“網絡保護”專章,力圖實現對未成年人的線上線下保護。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未成年人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意識和能力依然較為不足、網絡素養有待提升,相關主體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引導和監督存在不到位的情況,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仍需完善,全社會保護未成年人的意識仍待加強。應當以典型個案作為突破口,定期發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公益訴訟指導性案例,推動網絡保護專項治理;針對“網上性引誘,網下性侵害”突出問題,推動建立大數據篩查、發現、阻斷、報告機制,推動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性侵害源頭治理;通過“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推動網絡空間治理;依法打擊利用電信網絡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從嚴懲處利用未成年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等等。
加強法治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要尤其關注法律手段和教育手段的結合。未成年人保護法在多處條款作出規定,要求政府部門、居民委員會、新聞媒體等開展未成年人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此外,我國還通過修訂義務教育法、教育法,不斷加強未成年人的學校教育,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庭教育納入法治框架中,明確規定了家庭教育的有關要求以及監護人、學校等各方責任,并支持有關部門可以依法發出家庭教育令,督促監護人積極履行其應盡的監護義務。學校、家庭與社會一方面應多渠道、多方式向未成年人開展普法教育,提高他們的法治素養;另一方面應更加重視對青少年心理的關注和輔導,并將其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導他們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