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略性、指導性。在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方面深刻闡述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宣講家網和您一起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時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這對我們研究中華文明意義的必要性進行了充分闡釋,研究過去的中國、理解過去的中國,是為了理解現在的中國和未來的中國。理解中華文明具有的連續性,才能從根本上明晰中華民族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走向富強的唯一道路。
——中國社會科學網 《王?。簽橹腥A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觀點】
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什么、揚棄什么,對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進行轉換和發展,這并不取決于傳統文化本身,而是取決于當代中國的實踐。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動的活水,可水往哪個方向流,卻是與現實的實踐需要和社會制度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們應當以當代中國的實踐為思維坐標,用馬克思主義這一指導思想來分析中國傳統文化,進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人民日報《楊耕:以當代中國實踐為坐標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觀點】
維護民族團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歷史表明,我國各民族不斷進行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進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歷史上中華民族共同體處于最危急時刻也沒有分崩離析,得益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得益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益于各民族團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時期更應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因此,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穩邊固邊的基礎。
——人民日報《邢廣程:推動文化傳承發展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觀點】
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根與魂。增強文化認同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項目中,少數民族的占到1/3。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作出了貢獻。在我國邊疆民族地區建設中應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不斷加深文化認同,不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人民日報《邢廣程:推動文化傳承發展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觀點】
中國文明一直有著海納百川、天下一家的氣度,不以族群來區分文明和野蠻。今天,人類需要超越文明等級論,文明不意味著征服、改造,而是尊重、欣賞、學習、成就別人。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意義在于,立足于自身文化傳統和國情,在借鑒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時,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國道路的成功,也意味著各國都可以堅持自身文化主體性,立足自身發展問題,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人民日報《彭剛:在中西互鑒中推進文化傳承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董潔
設計:陳佳翌
校對:張慕琪
審核:張凌潔
監審: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