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唯一綿延5000多年未曾中斷的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石器時代“7000歲”的陶人面像、朱書文字陶扁壺、彩繪龍紋陶盤,夏代二里頭遺址綠松石龍形器,商代象牙杯,周代銅犧尊……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歷史足跡。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今天,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歷史地落在了當代中國人的肩上,我們責無旁貸,要傾心傾智、傾情傾力地投入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的火熱生活和偉大實踐中去,厚植文化底色、爭當文明傳人。
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必須堅定文化自信。不自信就會迷失方向,不自信就沒有創新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更需要文化自信賦予定力。如此才能“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起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必須堅持以文化人。“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文化從來都是國家強大的基礎,從來都是民族興盛的源泉,總能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
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必須堅守“兩個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一座“飛來峰”。這條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必由之路,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無論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還是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都要堅守“兩個結合”,同時謹記“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任何時候不能忘記,這是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創造時代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努力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讓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從中感知文明的悠久、文化的博大,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如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就會永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內涵,成為人類文明版圖上最為亮眼的色彩。(來源:宣講家網)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p>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