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這是事關文化自信和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考古人必須面對的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考古工作,就考古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論述。宣講家網推出系列視點,沿著總書記的指引,叩問文明、探索歷史。今天推出第二期,一起發掘仰韶文化的“文明曙光”。
2021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高度評價了中國現代考古事業發展成就,也從根本上確立了仰韶村文化遺址發現作為中國現代考古學起點的歷史地位。
背景拓展
仰韶文化與中國現代考古學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地質學家袁復禮等人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了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支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由此揭開中國現代考古學序幕。
仰韶文化是中國第一個被發現和命名的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證實了中國存在非常發達的遠古文化,被譽為點燃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仰韶村遺址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1921年發現,是仰韶文化的命名地。遺址面積30萬平方米,包含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東周文化等不同文化遺存,是見證中國百年考古歷史的重要遺址。
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仰韶文化博物館、發掘紀念點、文化層斷面、考古展示區等景觀串點連線,展示了仰韶村遺址考古成果的紀念性、遺址展示的真實性和遺址環境的完整性。
四次考古發掘
第一次發掘: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和中國學者一起對仰韶村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獲得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為研究仰韶文化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發掘:1951年,新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帶隊第二次發掘,在這里明確了仰韶文化的性質和面貌。
第三次發掘:1980年到1981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進行了第三次發掘,證實了仰韶村文化遺址存在著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
第四次發掘:2020年8月啟動的第四次發掘,實現了數字信息化、多學科、多技術相結合,讓世人對仰韶村遺址的了解和認識更加全面豐富。
專家學者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 陳星燦:仰韶村遺址的發現,將中國史前社會發展史從文獻記載的夏商時期,向前推了至少2000年,成為研究中國早期文明化進程承上啟下的重要支點。仰韶文化中孕育了諸多華夏文明的核心基因,對其文明化進程進行深入研究是今后仰韶文化發掘研究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探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歷程的關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 魏興濤:仰韶文化是以黃河中游地區為主要分布區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這一考古學文化是我國發現最早、發掘遺址最多、文化區域遼闊、延續時間長、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約7000—4700年,代表了我國新石器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作為我國分布范圍最大、達10余個省區市的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在不同時期、不同區域內又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或文化。因此,仰韶文化是一支巨大的文化叢體或文化系統,在中國史前考古研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李世偉: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于2020年8月啟動,發現遺跡豐富,有房址、壕溝、窖穴、墓葬、灰坑葬等,出土一大批文化遺物,包括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和龍山早期、晚期。在遺址南部發現一座仰韶文化大型房屋建筑,在中部發現四條大型人工壕溝,同時圍繞仰韶村遺址進行動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考古等多學科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認識。
參考來源:新華社、學習強國、中國社會科學網、河南日報等
責編:張弛
設計:王琳菁
校對:張慕琪
審核:張凌潔
監審:方強
往期回顧